孙姓起源
发布时间:2010年6月1日 10时57分
姓氏: 孙 祖籍: 太原 祖宗: 惠孙 郡望: 乐安郡 分类: 以王父字为氏
历史名人 中国历史上的孙姓名人多不胜举。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孙阳,即是善相马者伯乐,也称孙阳伯乐。春秋时齐人孙武,其《兵法》13篇是世界上第一本军事理论著作。其后代战国的孙膑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,有《有孙膑兵法》存世。三国时吴国的孙坚、孙策和孙权父子在江东称霸一方,建吴称帝59年。建都建业(今南京),魏国的名将孙良。西晋有“漱石枕流”的文学家孙楚,映雪读书官至御史大夫的孙康。唐代有名医孙思邈,书法家孙过庭、画家孙立。五代有词人孙光宪,宋有词人孙兴宪、著名工匠总管孙威和兵部尚书孙承宗。清代有经学家孙星衍、孙冶让,诗人孙原湘等等,都是孙姓中引以为荣的杰出人物。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影响深远的一位伟人。
姓氏来源 有关孙姓来源的说法很多,有说纪念祖先而取其字为姓的;有说因功赐姓为孙;有说为避帝讳而放弃原姓,改姓为孙;还有说随外家而改氏成孙的等等。归纳起来,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。其中最早的一支出自西周皇族。据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等记载:周文王第8子卫康叔的8世孙是卫武公。武公生惠孙,惠孙生耳,耳生武仲。武仲以祖父名中的“孙”字为姓氏,亦称孙仲。孙姓的另一支出自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。楚国是一个瑕为姓的国家,楚王蚣冒的曾孙为艾猎即孙叔敖。是楚国著名的贤臣,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,开发水利,政绩卓著,子孙为纪念他,便以其字命氏,有了“孙”姓。还有一支是出自齐国的田完之后。陈历公之子陈完避难到齐国,改称田氏。4世孙生一子(名无宇,即齐桓子),桓子之子名田书,字子占,任齐国大夫,因伐莒国有功,被齐景公赐姓孙氏,以乐安(今山东惠民)为食邑。上述三支孙姓就影响论,以第三支为最大。由上可知,孙氏的渊源最早可追至三千多年之前的周文王。当时,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,封于卫。在传至卫武公的时候,其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,惠孙之后以孙为姓,开始了孙氏。当初,卫国的封地在今河南,建都朝歌(即今河南淇县),以后迁都楚丘(今河南滑县),又迁都帝丘(今河南濮阳)。这里,无疑也就是中国孙姓的姓源之地了。孙氏在中华大地上的播迁是较为迅速而广阔的。起源于中原河南一带的孙姓,由于历代名人辈出,很快就由河南迁徙出来。北上山西、河北、东出山东、安徽,南至湖广、福建,随处可见孙姓的踪迹。据史书记载,现居台湾的孙姓其先人是世居河南光州(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南、竹竿河以东地)的孙姓,唐朝末年五胡乱华时,南迁移居福建泉州东涑门。以后,孙氏子孙一部分迁居艮吧的嘉禾,一部分移居台湾。 |